WEDCV155VD5RRV515DV

 

隨著社會的發展,經濟水平的提高,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,特別是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,生活質量的提高,讓人們都有時間有精力去發展自己的愛好,有的人喜歡看書,有的人喜歡旅行,有的人喜歡健身,有的人喜歡音樂……不過據調查得知,喜歡養花的人更多,因為養花能美化居室,陶冶情操,並且居家養花還能修身養性,怡養身心…… 那麼在家裡養什麼樣的花,成了很多花友都比較關心的問題,其實居家養花,咱們可以養一些好養易活,並且能凈化空氣,利於家人健康的花,咱們今天就分享2種適合養在陽臺的盆栽樹,可以說是越曬越長,一般2年就能養成一盆老樁,特別的漂亮,一起來看看分享主題吧! 2種盆栽樹,最適合養「陽臺」,越曬越長,2年成老樁,價格翻3倍 ... (一) 玉樹 玉樹是一種觀葉盆栽樹,它的葉片肥厚多汁,並且四季翠綠,圓潤如玉,所以被人們稱為玉樹,因為其好養易活,寓意吉祥,所以受到了眾多花友的喜歡,玉樹是一種比較喜光的盆栽,家裡養一盆,可以放在陽臺光線最強的地方,就是夏天的時候,除了中午高溫要適當的遮蔭,其它的時候,也沒有問題,並且玉樹可以說是光線越強,那麼就越長,而且老樁化的比較快。 花友李先生養了一盆玉樹,養在光線充足的地方,2年就養成了一盆老樁,到了花店一問,結果還增值了,比原來的價格番了3倍。 ... 玉樹的基本養護如下: 1、光照 像上面說的一樣,玉樹喜光,需要把它放在光線明亮,通風較好的地方,只有多見光,玉樹才能快速的成老樁。 2、澆水 玉樹的葉片肥厚多汁,能儲水,並且枝幹也能儲水,所以不需要澆水過多,居家養護只需要保持盆土濕潤即可,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水,澆就澆透,盆內不可積水,可以時常向葉片噴水,若是您想讓它老樁化的快一些,可以適當的扣水。 ... 3、施肥 若是想讓玉樹長得快,那麼一定要給它適當的適肥,建議主施氮肥,最好用有機肥,當然若是沒有也可以用一些主含氮的複合肥。 4、修剪 想要玉樹快速成老樁,那麼就一定要注意它的修剪及摘心,以減少營養的流失,促進主幹枝條的生長,讓它儘快的老樁,並且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修剪株型,讓玉樹更美觀大方。 ... (二) 三角梅花樹 三角梅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花葉盆栽,若是養好了能養成一棵花樹,很是優雅漂亮,並且三角梅也是一種比較喜光的植物,所以居家養護,若是養在陽臺比較合適,因為三角梅不心陽光直射,光線越多,那麼它就能開花更多,若是您喜歡開花的盆栽,想在陽臺養成一棵花樹,那麼三角梅就是不錯的選擇。 養成了花樹的三角梅,價格肯定要比原來買的貴很多,養2年,價格翻上2-3倍那都不是事。 ... 養護如下: 1、光照 三角梅喜光,不過夏天高溫的時候,還是需要適當的遮蔭的,別的時候都可以全光養護。越曬越愛開。 ... 2、澆水 三角梅比較耐旱,居家養護,盆土微濕即可,一般是盆土表面三分之一幹了就可以澆水,澆就澆透,盆內不可積水。 ... 3、施肥 三角梅花期長,花量大,所以需肥量大,一般在上盆的時候,就需要施足底肥,建議生長期,可以一個月給它一次主含氮的複合肥,到了花期增施磷肥。 ... 4、修剪 想要三角梅多開花,那麼一定要勤修剪,花後及果的剪去殘花,生長期多摘心,促發新枝,不但能保持株型,還能減少營養的流失,讓它多開花。 ... 以上就是咱們今天的分享,喜歡的朋友可在家裡養一下,是兩種都比較喜光的盆栽,並且都能養成老樁樹,很是漂亮。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您的閱讀及支持咱們下期再見!

 

 

內容簡介

  「客家」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,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歷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,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「客」。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「台灣客家人」的學術專著,探討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、安身立命、繁榮發展,「成為臺灣客家人」的過程。          

  客家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,面臨到國家政策、土地開發,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,還有自我/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。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,以清領至現代的歷史時序為經,南、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,同時結合歷史學、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、方法與視野,引領讀者剖析台灣客家文化的嬗變。
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(依文章順序)

李文良

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,曾獲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及中華民國教育部獎學金,兩度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,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,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時代山林史、清代台灣社會史,著有《中心與周緣: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》、《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「客家」社會(1680-1790)》,以及論文40餘篇。

陳志豪

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,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。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史。著有《機會之庄:19、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》及論文十數篇,並曾參與古地圖、古契書等史料編輯。

羅烈師

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。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副教授。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,藉由宗教信仰、文化資產、社區營造、語言傳承等議題,投入客家傳統地方社會延續與轉型之研究及實踐。

陳麗華

 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,曾在國立清華大學、國立臺灣大學、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,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歷史所助理教授。學術專長為臺灣社會史、客家族群史及歷史人類學,著有《族群與國家: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(1683-1973)》一書。

劉堉珊

 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,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。研究領域為離散與移民人群、族群關係、藏人離散社群與苯教研究、東南亞客家、喜馬拉雅及南亞區域研究等。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約聘助理教授、博士後研究員;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(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間文化研究機構)。

張維安

 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、《全球客家研究》主編。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、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、圖書館館長、人文社會學院院長;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;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、客家文化學院院長。

洪馨蘭

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,現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。學術專長為公共人類學、發展人類學、鄉村建設與文化反思、觀光與旅遊人類學。著有《菸草美濃》、《敬外祖》、《以美濃為方法》等學術專書,以及多篇觸及漢人人類學、社區論述實踐、旅遊與飲食人類學等期刊與專書論文。

莊英章

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榮譽講座教授。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、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。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、歷史人口學、客家研究、漢人社會結構。

王甫昌

 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社會學博士,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。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關係、民族主義與社會運動。長期研究台灣族群關係,近年則在探究台灣族群概念的內涵、起源、發展與其政治社會影響。

 

目錄

總序:為台灣學術研究奠基/王泰升.
編輯凡例
作者簡介
圖表、附錄目次
導論:成為台灣客家人/李文良

第一章 從「客仔」到「義民」:清初南台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動亂(1680-1790)/李文良
一、前言
二、南台灣客家的移住與開莊傳說
三、粵籍移民的義民記憶與信仰
四、義民的身分及其權力
五、官府的地方控制和義民
六、結論

第二章 清代台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: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/陳志豪
一、前言
二、乾隆年間九芎林的土地開發
三、九芎林屯埔的編置
四、九芎林屯埔的開發與擴張
五、佃首與墾莊社會
六、九芎林莊與中興莊的分化
七、結論

第三章 台灣客家分布與島內遷徙之再討論:以饒平篤祜堂七藍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遷新竹湖口為例/羅烈師
一、前言:客家分布假設與二次移民
二、篤祜堂七藍周姓
(一)世系與唐地嘗業
(二)來台與台地嘗業
三、湖口周三合
四、結論:開基祖

第四章 城鄉關係與客家族群形塑: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台灣六堆/陳麗華
一、前言
二、地權關係:閩主粵佃的格局
三、流通渠道:閩南商人與六堆的關係
四、清末日治時期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流動
五、結論

第五章 嘗會與台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/劉堉珊、張維安
一、前言
二、嘗會與客家族群
(一)嘗會的社會意義
(二)嘗會與客家
三、嘗會功能的變遷
(一)清領時期
(二)日本時代
(三)國民政府遷台後
四、嘗會、客家與國家
五、結論

第六章 承合族之創建:台灣南部客方言群之親屬人類學研究/洪馨蘭
一、現象與意象:台灣南部婚俗盛行「敬外祖」
二、承合族之創建:敬外祖的邏輯
三、聯繫三代外家的基本結構:以右堆美濃為中心的討論
四、姻親關係的實質性連結與象徵性表彰
五、從婆太墓崇拜到敬拜母方祖先
六、「母方」祖先牌位與「母方」堂號的另種表徵
七、結論:尊母意識作為客方言群的文化思維邏輯

第七章 帝國晚期竹塹地區的豪紳、社群與婚姻模式:北埔姜家的歷史人口學研究/莊英章
一、前言
二、北埔姜家的渡台及其大隘墾闢事業
三、大隘墾區的市場網絡與祭祀圈
(一)市場網絡
(二)祭祀圈的形成
四、姜家的嘗會組織
(一)蒸嘗
(二)神明嘗
五、姜家的婚姻模式與婚姻圈
(一)日治時期台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建立
(二)豪紳家族的婚姻模式
(三)豪紳家族的婚姻圈
六、結論

第八章 由文化、地域到族群:再論當代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現代性/王甫昌
一、前言:台灣族群概念的現代性與客家認同的特殊性
二、晚近客家歷史研究關於客家身分意識的新發現
三、閩粵分類械鬥消失之後:祖籍同質居分布型態、土著化與地域社會之形成
四、地域社會中客家人的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
(一)地區內語言與文化同質性之發展
(二)如何看待其他地區的客家人?
(三)地域意識區隔下地方化的「客家問題」
五、「地域意識」的跨越與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興起
(一)新的共同問題:客家人遷移、推行國語政策及政治反對運動
(二)《客家風雲》創立與客家文化運動的論述建構.267
(三)客家「族群意識」:「地域意識」的超越及客家人定義的轉變
六、結論

延伸閱讀書目/李文良.
索引


 
 

總序

為台灣學研究奠基

王泰升(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)


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「將研究回饋到教學」的理念,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,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。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,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,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。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,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

  史及社會脈絡中,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,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。

 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,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,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,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,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。有鑑於此,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「台灣史論叢」,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,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,進行分冊。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,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,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;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,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,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,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。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,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,形塑台灣新文化!

  這套「台灣史論叢」的出版契機,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,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「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」。在最初的發想階段,承蒙劉翠溶院士、謝國興教授、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,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,方見其端倪。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,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,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,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。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,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,應論述上之需,匯集其個人所撰寫、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,串連成一書,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。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、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:王泰升、李文良、呂紹理、吳叡人、吳聰敏、洪郁如、范燕秋、許佩賢、許雪姬、黃美娥、張隆志、詹素娟、劉益昌、劉翠溶、薛化元、謝國興(依姓名筆畫排列),擔任各分冊主編。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,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、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,故為彌補這項缺憾,各分冊都列有「延伸閱讀書目」,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。本論叢之完成有賴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,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,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、全書格式一致化、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,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行銷。

 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,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。個人才具有限,忝為叢書的策劃,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、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,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,貢獻一份心力,甚感幸運與榮耀。

 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3503521
  • 叢書系列:
  • 規格:平裝 / 328頁 / 14.8 x 23 x 1.8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• 本書分類:> >

內容連載

導論:成為台灣客家人(摘錄)
 
李文良(臺大歷史系教授)
 
「客家」出現在各地早期文獻中的主要共通形象,常是集團性遷徙、流寓身分與粗獷個性,相對於已在當地定居的先住民,他們是新來乍到的「客」。guest people 曾被選為客家一詞的英譯,相信是從此一歷史文獻的感覺而來;只是客家從未被當地人視為guest而予以禮遇,土客雙方反而常因土地、維生以及科舉等資源競爭,而長期處於對立衝突的緊張狀態。從17世紀下半葉起陸續自華南渡海移民來台的客家,自然也不例外。
 
台灣客家研究的核心議題因此是:他們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、安身立命、繁榮發展,成為台灣客家人。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,他們要順應國家的統治政策、地方官的治理經營,同時還得跟在地的周邊住民們協商。客家研究在學術上的重要性,即於日常生活裡長期不斷協商的過程;除了拓墾活動、族群關係與自我認同外,還有他們為了面對現地強大在地先住民,而在社會組織與文化上的特殊構造,甚至是歷史書寫與記憶。
 
本書主要就是基於上述的理念來選錄文章,希望可以呈現客家移民在台農墾定居、社會組織、文化特質以及族群認同的發展過程。此外,由於臺大出版中心規劃此套台灣史叢書的定位之一為:「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」,挑選論文時也特別注意以下5項指標。第一,南、北客家(六堆與桃竹苗)之地域分布。第二,全面涵蓋清代、日治以至現代,歷史時序也是專書文章排列順序的主要指標。第三,研究主題是具有指標性的議題,在呈現其研究史累積的同時,也有新的方法與視野。第四,學科專長差異,如歷史、人類和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,且優先選擇跨學科之論文;社會科學者的研究能有歷史縱深,歷史學者則兼具人類學視野。第五,能夠利用既有各類史料,例如族譜、契約、碑文、戶口調查簿、田野訪談、新聞雜誌等而做出成果之研究;希望文章能有較為具體的可操作性,方便有興趣的研究生入門學習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來源取自於:

壹讀 https://read01.com/nE2E84N.html

博客來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888words/products/0010833340

如有侵權,請來信告知,我們會立刻下架。

DMCA:dmca(at)kubonews.com

聯絡我們:contact(at)kubonews.com


鹿港手抖中醫推薦大村四肢麻痺中醫推薦大村憂鬱症治療中醫
大村強迫症中醫推薦 福興頸部緊繃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溪湖中醫診所,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永靖胸悶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葉大學附近推薦肌肉疼痛中醫推薦 把脈超神的草屯中醫診所,睡眠障礙改善很多鹿港壓力大治療中醫 二水晚上淺眠改善中醫診所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草屯中醫診所,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水里躁鬱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二林口內疼痛中醫推薦 當地人都推薦的溪湖中醫診所,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推薦這款好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